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汇总

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

【第1课 《草原》】

1、《草原》:写景抒情,情景交融。

2、《草原》:作者老舍。表达了汉族、蒙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。

3、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。《骆驼祥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、《龙须沟》、《春华秋实》、《茶馆》。

4、背:课文1、2自然段。

5、词语:绿毯、渲染、勾勒、低吟、襟飘带舞、马蹄、礼貌、拘束、羞涩、摔跤、偏西、天涯、一碧千里(一:全,都)、翠色欲流

6、多音字及易错读音:蒙古包(měng)好客(hào)同行(xíng)似乎(sì)

7、笔顺笔画及易错字:“毯”字最后一笔为点,( “火”字先两边后中间。)“吟”、“貌”不要多一点,“襟”、“涩”不要少一点。

8、本文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人情,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。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,描绘了草原风光图、喜迎远客图、主客联欢图,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、人情美和民俗美。

9、比喻句:

(1)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--河!

(2)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,一会儿又下来,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。

(3)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,就像只用绿色渲染,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,到处翠色欲流,轻轻流入云际。

(4)忽然,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,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,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,群马疾驰,襟飘带舞,像一条   彩虹向我们飞过来。

10、拟人句:在这境界里,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,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。

11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。如:四面都有小丘,平地是绿的,小丘也是绿的。(静态描写);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,一会儿 又下来,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。(动态描写)

12、“蒙汉情深何忍别,天涯碧草话斜阳”

理解:“何忍别”是指不忍别离;“天涯”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,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,所以叫它天涯;“碧草”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;“话斜阳”是指在夕阳中,在那天涯碧草之上,我们互相高兴地、亲切地交谈着。

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,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!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,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。

13、A作者老舍,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,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:草原风光图.喜迎远客图.主客联欢图。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、人情美和民俗美

【线索:草原美景、喜迎远客、亲切相见、热情款待、联欢话别

(草原美景、迎客、联欢、话别)(草原风光图、喜迎远客图、主客联欢图)】

B说说对“蒙汉情深何任别,天涯碧草话斜阳”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

答: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,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,直到夕阳西下,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。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,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。

C中心思想: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,并通过这些所见、所闻、所感,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。

14、“在天底下,一碧千里,而并不茫茫,四面都有小丘,平地是绿的,小丘也是绿的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,一会儿又下来,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,就像只用绿色渲染,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,到处翠色欲流,轻轻流入云际。”

15、(1)“忽然,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,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……车跟着马飞过小丘,看见了几座蒙古包。”

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?(迎接客人)

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?

◇“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”——来的真快,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。

◇“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”——为什么用“彩虹”来比喻?(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,而是比喻一种热情。)

◇“立刻拨转马头,欢呼着,飞驰着……”——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,说说如果你在场,你会有什么感受?(热闹、热烈、热情)

16、香醇的奶酒、激跃的赛马、嘹亮的牧歌、狂欢的舞蹈,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!

17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,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?

答: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,后面写了人情美,从风光美,从人情美,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。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“草原”来展开的。

【第2课 《丝绸之路》】

1《丝绸之路》:“丝绸之路”的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。

2、《丝绸之路》文化交流、经济交流(友谊之路)

3、词语:矗立、戎装、守候、鸵鸟、匕首、贸易、芝麻、栩栩如生、天高气爽、不计其数、浩浩荡荡、五彩缤纷、崇山峻岭、丰富多彩、美轮美奂

4、丝绸之路的作用: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,使中西方进行经济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。

5、词语:①栩栩如生: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,像活的一样。

②崇山峻岭:高大陡峭的山岭。

6、(1)时间:公元前115年。

(2)地点:伊朗高原北部。

(3)人物:安息国的将军、中国使者。

(4)事情: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,双方交换礼物。

7、句子:

(1)“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,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。”——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。

(2)“望着这座群雕,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,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……”——这是一条繁忙的路。

(3)“没想到,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,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!”——这是一条伟大的路。

(4)“从那以后,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…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,美轮美奂。”——这是一条商品流通,文化交流的路。

【第3课 《白杨》】

1、《帐篷》:作者是近代著名诗人艾青。

2、《白杨》:作者袁鹰。

采用托物言志、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。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,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,扎根边疆、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。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
3、《白杨》作者托物言志、借物喻人,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,扎根边疆、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。

A中心思想: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,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。作者借白杨,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,服从祖国需要,扎根边疆、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。

B线索:望白杨——说白杨(爸爸介绍白杨,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,建设边疆的决心)——希望孩子成为白杨(借物喻人)】

【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:出神——微笑——严肃——沉思——微笑。

C含义深刻的句子:

①“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。哪儿需要它,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,长出粗壮的枝干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,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,它总是那么直,那么坚强,不软弱,也不动摇。”

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,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,分别是:直;适应力强;坚强不动摇。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:一是忠诚无私,尽职尽责;二是不怕困难,坚强执著。

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?不是的,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。

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,建设边疆的决心

③突然,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,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,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,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。

“高大的白杨树”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;“几棵小树”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。

【理解体会: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,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。】

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,一定会经受考验,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。

D造句:“哪儿……哪儿……”“不管……不管……总是……”

背: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。(A)

4、词语:戈壁、清晰、浑黄一体、高大挺秀、大伞、抚摸、介绍、边疆、陷入

5、生字词易错点:“疆”字不要丢“土”,注意区分“僵”;“陷”字右下的笔顺是“撇、竖、横、横折、横、横。”

6、本文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,托物言志,借物喻人,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,扎根边疆、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。

7、关联词:“哪儿……哪儿……不管……不管……总是……”写话。

例句:交警叔叔、阿姨为了维护交通,保证道路畅通,日夜坚守在岗位上,哪儿需要他们,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,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,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,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。

8、修辞:设问句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?不是的,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。

9、爸爸所说的那段话中,有3句话,包含白杨直、适应力强、坚强的特点。这也正是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、建设边疆的精神。

10、本文在对爸爸的描写上抓住了神情的变化,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、志向与心愿。第一次是“出神”和“沉思”,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,想到环境,想到了自己和战友,浮想联翩;第二次是“微笑”,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;第三次是“严肃”,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,尽管孩子们还不懂,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,抒怀言志;第四次是“又陷入沉思”,是由树想到了子女,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;最后一次是“浮起一丝微笑”,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,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。

【第4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】

1、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》:2001年10月18日,青藏铁路开始修建,2002年10月19日,难度最大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。

2、中心思想: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──风火山隧道的经过。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。

3、词语:妖娆、巍峨、狰狞、开凿、媒体、逞凶、银装素裹、七零八落、不翼而飞、劈头盖脸、杯水车薪、废寝忘食

4、知识点:①找出8个感叹句;②找出比喻句。③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--风火山隧道。④称作“世界屋脊”的是青藏高原;(珠穆朗玛峰);拉萨又被称作“雪域圣城”。

单元知识:信封的格式、书信、请假条、 留言条格式。

《凉州词》掉一“间”后加标点变词。

【日积月累】

古诗《浪淘沙》 (唐)刘禹锡

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。

如今直上银河去,同到牵牛织女家。

《凉州词》(唐)王之涣

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